發燒推薦
2024年4月19日
以竹固碳,林野遊趣,邁向2040農業淨零
在山椒魚精靈的注視下,你穿越宜蘭常見的竹圍,一座傳統紅磚屋印入眼簾,讓人回想起蘭陽平原早期農村的純樸風光;而周邊蒼翠的竹林正是在物質不豐的年代,能為居民遮蔽強風勁雨,又能讓生活自給自足的庭園植物。
看更多竹林系介紹>>>點擊看更多
每年綠博都有一座森林館,介紹森林與人類能夠和平共存的經濟模式。今年我們將溝通重心放在竹材,有理性的原因,也有感性的想法。
*竹子固碳力是木頭4倍
在理性面,相對於人工種樹至少需要20年才會成材,竹子只要4年就可以成為很好的材料,可用於製作家具或做成許多生活器物,而且有些竹子一天最多可以長高1公尺,在生長過程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,並將碳固化在體內,因此有助於緩和氣候變遷。
在感性面,早期蘭陽平原隨處可見被竹林圍繞的三合院,但隨著寬敞農舍和西式建築不斷取代傳統建物,竹圍裡的紅磚房已逐漸消失在平原地景上。為了讓大家想起我們曾有過那樣美好的過往,可快速成材又能吸碳、固碳的竹子,成為今年森林館最重要的主角。
儘管竹材的堅固性和耐用度比不上木料,但由於質地輕薄且清涼,還有取得方便、價格便宜等特性,也不失為很好的林材。
此外,每年綠博都會利用木竹材發展教具和遊具,並在發展過程中帶入想要傳達的永續知識,例如氣候變遷或能源議題等。今年我們以竹材發展主要遊具,例如「竹能源」將未來竹子被運用於能源發展的過程轉換成流水麵的結構,隨著彈珠滾動,就能看到竹子轉換成各種能源的可能。「竹玩意」固碳沙坑區擺放許多竹製傳統遊具如投壺、踩高蹺和竹製敲打樂器等。
*在竹林系尋找山椒魚
而提到森林或竹林,都會令人聯想到其中的生態多樣性,綠博持續透過各種方式告訴大家,與地球生物共存共榮的重要性。與竹林直接相關的物種是艾氏樹蛙,但因感念《MIT台灣誌》導演麥覺明和山椒魚研究團隊,歷時17年拍攝紀錄到5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,以生態紀錄片《山椒魚來了》揭開這些瀕危冰河孑遺物種的神秘面紗,因此今年利用山椒魚精靈貫穿展區。
我們除了在展區的室內空間播放《山椒魚來了》,好讓更多人看見紀錄團隊冒著生命危險所拍攝的珍貴畫面,還將5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做成迷你模型放在園區內,只要透過追蹤遊戲找到所有山椒魚的蹤跡,就能兌換一張山椒魚紋身貼紙。
*風土植栽讓竹林重回蘭陽地景
在今年綠博的地球學院裡,每個學系都產出了永續環境的行動解方,提供民眾作為實踐的參考。而竹林系所提供的解方,建議大家、特別是宜蘭在地居民,不妨參考近幾年宜蘭樹藝景觀所推動的「風土植栽」理念,這是一種期待適地適種、以在地物種呈現蘭陽平原獨特景觀的想法。
簡單說,如果大家最近想要以園藝美化居家環境,可以種些過去常見的竹子,因為著竹子不僅對減碳有幫助,也是一種對宜蘭人有情感的植物;透過普遍性栽種,將有助於營造蘭陽平原獨特的風光,也能讓傳統地景走出新世代的風貌。
若有平地造林或人工經濟林的種植需求,也可以想想竹子有4年快速成材、吸碳和固碳能力是一般樹種4~6倍的優勢,而考慮選擇大面積種植竹林,不僅更有經濟效益,還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