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燒推薦
2024年5月7日
在武荖坑園區內,以清澈、柔和的表情映照出天空和樹林顏色的新城溪,讓現代少有機會親近溪流的大小朋友,看到純淨、無污染的環境所能孕育的生態多樣性,並在沁涼的溪水中,感受到自然而然的放鬆與療癒。
但這條因受到保護而美好的溪流,近年來受氣候變遷與人為影響而潛藏斷流危機,封溪護漁的成果也因此備受考驗。就在去年綠博結束後,長期關心溪河環境生態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媒體,以新城溪下游因水源枯竭而有大量魚蝦陳屍河岸的現象,探討新城溪下游斷流的原因,並呼籲相關單位與綠博重視這個生態議題。
隨著綠博閉幕時間逼近,也讓我們再次想起這件事,並認為有必要讓大家知道,多雨的宜蘭其實正面臨缺水危機,這與新城溪斷流有著連帶的關係。
*找到宜蘭缺水的原因
去年,我們看到新城溪斷流危及水下生態的媒體報導時,久久無法從心痛與震驚的低落心情中回復。因此即便綠博對武荖坑園區內的河川溪流沒有管轄權,但我們還是願意主動承擔起溝通的角色。
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先了解為什麼宜蘭會缺水?但光是這個問句本身,就己經讓很多在地人摸不著頭緒了。為此,我們爬梳了許多資料,試圖從台灣地理環境的特質、降雨量和水文資料中找出答案。
台灣年均降雨量2,500毫米,高出全球均量973毫米的2.6倍,而宜蘭身為名符其實的雨都,年均雨量更高達2,750毫米;位在蘇澳與南澳地界的西帽山,在2022年更因全年累積雨量高達1萬2,027毫米,成為台灣第一個年雨量破萬公釐,躍登全台雨量最多的地方,足足超過全球年均降雨量12倍。
然而,台灣島嶼地勢山高流短,60%的雨水來不及停留便直入海洋,加上22%的水份蒸發散失,最後只有18%能進到水庫、河川與地下水層補水。因此,儘管年均雨量高出世界平均2.6倍,國民用水量卻僅有全球五分之一的台灣,是世界已知排名第18的缺水國。
根據全國統計數據顯示,水庫蓄水負擔25%的用水,河川水負擔42%,地下水負擔33%。但在沒有水庫的宜蘭,若將地下水視為備用水和乾旱時期的救命水,那麼縣內的溪流河水平日就負擔了100%的用水量。也因此,就算宜蘭再多雨,在極端氣候拉長乾旱期的威脅下,宜蘭其實比其他地方更脆弱,更容易發生缺水危機。
而源自蘭崁山的武荖坑新城溪,因水質清澈而成為在地人的夏日水上樂園;更因水質純淨同時成為民生飲用自來水、千頃農田灌溉與科技工業用的取水優先選擇。但隨著地球暖化加劇,極端氣候從異常變成經常,就算是在一年下了200多天雨,雨量最高超過世界平均12倍的蘇澳山區,新城溪的河水已然無法在春夏交替的枯水期間,同時負荷人類多種用途的過量取水了。
此外,新城溪全年都有不同的生物洄游,一但缺水斷流,洄游魚類將無法溯源產卵、撫育下一代,日後這些魚類就會逐漸消失。又或者是洄游魚類因斷流無法回到海洋,那麼近海魚類就會因此缺乏食物來源,最終因食物鏈斷鏈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枯竭。
*面對問題公私協力找尋可行解方
藉此專文一隅,向接獲通報後毫無推諉,耐心傾聽,並勇於承擔尋求斷流解方之責的宜縣府水利資源處表示肯定,特別是李岳儒處長要硬生生將一大群「水利工程腦」的專業同仁轉換成「生態永續腦」,前期溝通階段阻力強大,非常不容易。
但最後大家都能理解,人類無法自外於環環相扣的地球生態循環,為了避免缺乏節制的取水行爲造成更多生態危機,水利資源處邀請工業局來協助推動工業取水的限制,要求廠商在新城溪枯水期時改以冬山河河水取代;請農田水利署來討論以自動水閘門控制農田灌溉用水的可能性;並與長期關心溪流生態的環保團體如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,面對面討論可行的辦法。
同時,重視溪河斷流困境的水利資源處籌資佈建水文監測系統,在上下游架設4台攝影機,24小時監控新城溪的水位狀況,以確保河川的生態基流量。所謂生態基流量是指滿足河川生物生存之最低需求,並維持河川生態系統穩定與平衡所需之水量。
此外,在林姿妙縣長的支持下,水資處也已著手調查新城溪的伏流水,期待讓部分農田灌溉可引用伏流水,以避免因人為圍水搶水而影響環境生態。也期待未來新城溪可以成為管理上的示範河溪,因為處於枯水期的宜蘭不會是只有新城溪水源枯竭,只要是有供應人類用水的溪河都將面臨截流轉水、河道乾涸,導致溪流生態物種難以存活的困境,必須加以因應管理。
*生態危機是人類的共業
生態問題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,無法靠一個人或一個單位解決,必須由相關單位攜手合作,才有機會慢慢扭轉危局。正如同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和減緩氣候變遷一樣,必須由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做到。
在解決新城溪斷流危機的過程中,有過許多無奈、難以言說的心情,但也有很多夥伴願意為了環境永續而積極提供協助,我們為此衷心感謝。也期待這起事件可以讓地方民眾意識到,多雨的宜蘭其實已經存在缺水的可能,節約用水、不輕易浪費看似充足的水資源,才是能讓環境更美好的公民行為。